《彼岸他方》影片欣賞及座談
與談人:
劉吉雄|本片總策劃
李美卿|本片受訪者
蘇啟禎|【紀錄觀點】製作人
引言人:
胡心平|公視 公服暨行銷部經理
活動時間:6/11(日) 14:00
活動地點:左轉有書 (臺北市鎮江街3-1號)
活動流程:
══影片簡介══
自1977-1988年,12年的時間裡,台灣政府曾經在澎湖收留兩千多位越南海漂難民,這段台灣退出聯合國後仍參與國際人道救援行動的歷史,鮮少為人所知。
南越1955-1975年存在的期間,與北越共產黨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北緯17度線為界南北對峙。南越亡國後,上百萬的難民搭船出逃,在海上歷經海盜搶劫、惡劣的天候、觸礁擱淺、引擎故障各樣的劫難,葬身於大海的難民無可計數。
在當時的戒嚴政府指示下,暫用位於澎湖西嶼的繼光營區充當「越南難民臨時接待所」,之後改安置在白沙鄉的講美村。收容期間,曾有106位嬰兒在這裡出生。 在澎湖難民營裡等待前往第三國的移民申請者,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收容人數,雖然稱不上多,但卻有完善的收容環境,且在澎湖當地行動自由,也可以尋找臨時的工作機會。
難民的慘況,曾讓台灣政府以「今天我們不能做一個為自由奮戰的鬥士,明天就會淪為海上漂流的難民」這樣的政治文宣,鼓動國人堅決「反共」的決心但隨著中國與越南改革開放數年之後,關於國際政治局勢,也有了不同的理解。然而對於那些短暫居住於澎湖的難民而言,不管他們目前居住在何方、國際局勢如何轉變,當年在澎湖生活的記憶始終是鮮明的。
本片分析了當時的台灣在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壓縮,更跟隨在難民營中出生的嬰兒,長大後回到澎湖尋根的故事。《彼岸他方》一路追尋,期待引領觀眾理解台越之間的一段歷史,同時反思台灣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工作的成績與意義。
《公視紀實》節目官網:連結
══與談人簡介══
劉吉雄|本片總策劃
政大哲學系畢業,台北電影節最佳實驗片得主及日舞影展短片導演;編劇作品獲選國家電影中心優良劇本首獎。曾為金馬獎最佳紀錄 片入圍、公視人生劇展導演。2013年起拍攝《澎湖難民營三部曲》:《金六刀》、《例外之地》、《難民船》;製作中的VR作品《中南半島未知某處》為2022威尼斯市場展(Venice Production Bridge)獲選企劃。
李美卿|本片受訪者
前澎湖講美難民營社工,講美難民檔案協會共同發起人。
蘇啟禎|【紀錄觀點】製作人
資深新聞工作者。曾任公視新聞部經理;公視新聞製作人、採訪組組長、記者;《紀錄觀點》、《二戰浮世錄》紀錄片專案製作人。
公視新創短片《念你如昔》 搶先看/映後座談
與談人:陳淦熙|本片導演
引言人:王藝樺|資深影人/本片製作協調
活動時間:7/15(六) 14:00~15:30
活動地點:飛地書店
(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-2號)
══影片簡介══
導演:陳淦熙 主演:陸弈靜、吳志維、丁強、莊岳
人的記憶很脆弱,但情感不是。
阿娟年近花甲且患有失智症,兒子失蹤已是此生最痛,但記不起他的臉才是痛徹深髓。這天,阿娟搭上計程車,踏上最後的尋子旅程。司機阿鵬移民台灣,卻仍心繫家鄉香港,協助阿娟的過程中,阿鵬也從離鄉背井的惆悵中獲得救贖。
《公視新創電影》粉專:連結
══與談人簡介══
陳淦熙導演
出生於香港。香港演藝學院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導演組碩士畢業。 曾執導多部短⽚,其中《若男》獲得第⼗屆鮮浪潮國際短⽚展鮮浪潮⼤獎,《三步》獲香港IFVA公開組銀獎,公視新創短片《念你如昔》獲金穗獎最佳劇情片入圍。
除了導演⼯作之外,也經常以編劇或攝影指導⾝份出現在不同的作品中,其中包括短片輔導金項目《對面》攝影指導等等。
另外也有創作不同類型的紀錄片,包括自身作為自殺者遺孤的家庭紀錄片《遙距課程》(拍攝中),以及台南在地鴿笭文化的紀錄長片《紅腳笭與黃泥土》(拍攝中、入圍CCDF)。
══引言人簡介══
王藝樺 (公視新創電影製作協調)
資深影視工作者。職涯歷經影展、電影行銷、編劇、企劃開發、製片。現為公視戲劇製作協調。
公視新創短片《有了?!》 搶先看/映後座談
與談人:潘客印|本片導演
游珈瑄|本片主要演員
活動時間:7/23(日) 14:00~15:30
活動地點:瑯嬛書屋
(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)
══影片簡介══
導演:潘客印 主演:曾皓澤、游珈瑄、嚴藝文
這是一個關於從小失去父親的男孩如何成為一位父親的喜劇故事。阿鈞原本等待入伍前的悠閒日子,全都在女友小安的驗孕棒出現兩條線後,開始糗態百出。從小失去父親的阿鈞,面對這突如其來的「父親身分」,顯得手足無措。
此時,媽媽甲玲將自己珍藏二十幾年的手錶送給阿鈞,沒料到這竟是父親的遺物!阿鈞看著手上老氣的金色手錶,他能發出身為父親的光芒嗎?
《公視新創電影》粉專:連結
══與談人簡介══
潘客印 導演
專事影像導演、剪輯工作,作品涵蓋MV、廣告、預告等類型,預告剪輯作品有《下半場》、《痴情男子漢》、《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》等片。
畢業於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。從業至今,身兼導演、編劇、剪接師、配音員等身分。2015年創作十二星座系列網路短片《半夜的十二碗紅豆湯》引發十二星座短片網路熱潮。2020年以剪接作品《肇事者逃逸》入圍金鐘戲劇類節目剪輯獎。2019年,電影短片《姊姊》獲文化部電影短片輔導金補助,2021製作完成之初,即入選第23屆台北電影節「明日˙台灣 」單元。
游珈瑄
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。
2020年自編自導自演畢業作品《家庭式》,並於第22屆台北電影獎中以新人之姿一舉入圍『最佳新演員』、『最佳女主角』與『最佳短片』3大獎,並於2021年10月獲得第56屆金鐘獎『迷你劇集/電視電影新進演員獎』。2022年參與本片《有了?!》的演出。
《浩克慢遊》繁華海上來--鹽埕
與談人:
王浩一|主持人、作家
林彥輝|《浩克慢遊》製作人
活動時間:8/12(六) 18:30 ~ 20:00
活動地點:承風書店
(高雄市前鎮區林森四路189號7樓)
══影片簡介══
鹽埕,一個從漁鹽發跡的小村落,因為倚靠著高雄港,打開與世界連結的入口,從海上來的錢潮、人潮、文化浪潮豐饒了鹽埕,一躍成為高雄市最繁榮富庶的商業區,到處是百貨商場、電影院、銀樓、西餐廳咖啡廳、酒家,大街小巷人潮川流不息,在1960至1970年代達到巔峰,當時全高雄市有一半以上的商店都在鹽埕,人口數更是全市之最,「鹽埕」可說是港都繁華的代名詞。
現在的鹽埕,雖然已不再是繁華之地,然而年輕人回流的能量,讓鹽埕再現新的生機,這次浩克帶你走進鹽埕的時光旅圖,探索從曬鹽場到銀座的傳奇路,遇見城市裡的老靈魂。
══與談人簡介══
王浩一
學的是數學,喜歡的是建築,醉心的是歷史。出生於南投,在嘉義讀國中、臺北上高中、臺南念大學,戲稱自己是島內小留學生。畢業後在臺北工作十多年。工作之餘熱愛背著相機穿梭在舊城的大街小巷,紀錄各種人文歷史和生活典故,成為作家、文史工作者、生活考古學家。
林彥輝
公共電視節目部製作人、導演。熱愛音樂、閱讀、騎車、旅行。
製作的節目類型包括戲劇、實境、音樂、文化、紀錄片等。《浩克慢遊》製作人。
《藝術很有事》我看楊德昌的一天
與談人:
孫松榮|「一一重構:楊德昌」策展人
瞿友寧|影視劇導演、製作人
引言人:
蔡禹信|《藝術很有事》企編
活動時間:9/9(六) 14:00 ~ 16:00
活動地點:中央書局
(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235號)
══簡介══
「關於成為一個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工作者這件事,如果我做得比別人更好,是因為我比別人更有愛。」楊德昌說。
1981年,自美回台的楊德昌,獲得張艾嘉邀約,執導《十一個女人》劇集中的《浮萍》,展開導演生涯;一直到2000年電影《一一》拿下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,楊德昌的名字和他拍過的8又1/4部作品,早已經是台灣電影史,甚至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創作者之一。
2023年,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、台北市立美術館聯手共同策辦的「一一重構:楊德昌」回顧展,是台灣第一次以導演為專題的方式大規模的展覽,內容涵蓋歷來最齊全且全面的楊德昌資料、電影及特別主題放映。
在這個眾聲喧嘩的年代,為什麼我們還要看楊德昌的作品,了解楊德昌是一位怎樣的藝術創作者?於是,《藝術很有事》決定前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及台北市立美術館,透過「一一重構:楊德昌」展覽,訪問國際影人像是日本導演濱口竜介、香港電影策展人李焯桃、法國知名電影學者Jean-Michel Frodon,以及台灣與楊德昌有關的電影人,看看他們如何接觸楊德昌作品,體會楊德昌電影的魅力,透過和楊德昌作品相處的一天,一起試著了解「楊德昌」。
《藝術很有事》於2017. 8. 12首播,廣泛探討台灣藝術文化的時代性、趨勢、事件和創作,關注國際重要展演和事件,也從議題出發,討論具有公共價值的議題,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。
節目開播後,便年年入圍或得到國內外獎項,並於2019年獲得 第54屆金鐘獎「人文紀實節目獎」、美國紐約電視獎 Entertainment -Lifestyle Program「娛樂類生活風格節目」銅獎。
══與談人簡介══
孫松榮
「一一重構:楊德昌」策展人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。主要研究領域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、電影與當代藝術,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。
瞿友寧
公視新劇《地獄里長》監製、總導演。曾以《公視人生劇展--我的爸爸是流氓》《誰在橋上寫字》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3度榮獲金鐘最佳導演。其他代表作包含:《薔薇之戀》、《惡作劇之吻》、《惡作劇2吻》、《親愛的奶奶》、《花甲大人轉男孩》等知名戲劇。
監製電影《刻在我心底的名字》票房破億,並榮獲第57屆金馬獎最佳攝影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。電影新作《他馬克老闆》預計於2023年9月底上映。
══引言人簡介══
蔡禹信
《藝術很有事》節目企編,參與過《週二不讀書》、《今天不讀書》、《觀點360》、《閃亮的年代》節目系列、《音樂萬萬歲》節目系列等產製。
我們的島《海洋.恆春》高屏特映會
與談人:
柯金源導演、于立平製作人
活動時間、地點:
12/23(六) 14:30~16:30
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
(高雄市鼓山區鼓元街4號1樓)
12/24(日) 15:00-17:00
時遇書店(屏東市公勤街84號)
══ 簡介 ══
陽光穿透過海面,輕輕撫上馬尾藻林,迎面而來的天竺鯛,溢滿了眼前的視線,在被魚群環繞的海洋中按下快門,從那一刻起,柯金源導演就離不開海洋記錄,墾丁,那迷人的海底世界,是他忘不了的美好記憶,然後鏡頭前的樣貌,不只有豐富的海洋生態,更多的是黃水橫流、泥沙佈海的慘狀,四十年,他所紀錄的恆春之海,改變了什麼?
這片海,是許多人嚮往之地,也是台灣海洋研究的起點,從年輕時,就協助學術界的潛導蔡永春教練,以及珊瑚研究先驅戴昌鳳教授,他們的海洋人生,也是從恆春開始,從發現珊瑚產卵到了解珊瑚白化,他們一起解開了許多珊瑚礁生態的奧秘。如今戴老師已經退休,蔡教練也不再潛水,兩位相知相惜的老友,他們對於未來的恆春之海,有什麼樣的期待?
本片紀錄了恆春四十年海洋環境變遷,以及與這片海洋一起律動、呼吸,奮力往理想海岸前進的人們。
「我們的島」節目開播多年來,忠實記錄台灣的環境現況,嘗試為受傷的大地找尋希望,島上最美的、最醜的、最令人感動的、最令人傷心的環境影像。希望透影像的紀錄與傳遞,喚起更多人對於臺灣環境問題的關注與努力。
《我們的島》2023年,獲第12屆總統文化獎 社會改革獎。
══ 與談人簡介 ══
柯金源 導演
人稱柯師傅,「國家文藝獎 電影類 X 首位紀錄片工作者得主」;在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還處於一片混沌的90年代初期,柯金源就以一台相機和一支筆,累積超過30萬字與無數照片的環境調查報導。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,他是台灣第一位以環境調查為基底的專職紀錄片工作者。2018年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也將「傑出貢獻獎」頒給他,除了是對他個人肯定,更是重新為紀錄片最深層的使命立下了地標。
于立平 製作人
中山大學海洋環境研究所畢業。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採訪組環境記者,「我們的島」文字記者。長期關懷臺灣環境議題,深受國內外肯定,目前為公共電視新聞部「我們的島」資深製作人。